第364章 事实首辅袁可立_崇祯重振大明
偷懒小说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64章 事实首辅袁可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4章 事实首辅袁可立

  这次武道大会,在京城的影响是空前的。

  不但武进士的影响力无法和他们相比,就连文进士的名气,也比不上他们。

  很多观战的百姓,对武道大会上发生的事情津津乐道。姬际可、曹变蛟、高迎祥、陈王廷等人的名字,在百姓中变得耳熟能详。

  最让百姓羡慕的,还是他们都获得了官职。低的是正六品百户、高的是正五品千户,都被招入御马监,成为勇士营将领——

  这个营是皇帝从勇士四卫营分出来的,以天下第一勇士姬际可为将领,招募各地前来武道大会的强者,组成的天下第一营。

  营中每个将士都称得上精锐,有担任百户的机会。

 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,就是通天阶梯。

  让他们意识到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,并非只是虚言。

  武艺高强的武人同文人一样,都有被皇帝任用的机会。

  也因此,在这次武道大会后,京城掀起了一阵习武较技的热潮,学习武艺的人,一下多了起来。还有人好勇斗狠,到处找人比赛。

  文官士大夫对此极为看不惯,很多人上了奏疏,要求皇帝禁止这种乱象。

  更有人激烈劝谏,皇帝应亲近君子,不要宠信武人。

  奏疏中言辞之激烈,看得朱由检直冒青筋。

  甚至在朝会上这些人也不消停,翻来覆去说这些事。

  面对这种情况,朱由检总算明白了,为何万历皇帝会气得不想上朝理事,正德皇帝会责罚劝谏他的臣子。

  实在是大明的文官早已被惯坏了,形成了这样的风气。言辞越激烈的人,越能获得名气。即使一时被贬,以后在文官的支持下,也能翻案回归。

  所以朱由检对他们,根本无法责罚。他现在施加的责罚,都会在以后变成这些人的功勋。

  这让他只能对这些奏疏无视,同时在登极以来,第一次缺席朝会。

  不过他的容忍,并没有获得文官体谅,有些人以为皇帝退缩,言辞更加激烈地劝谏皇帝。甚至还延伸到其它事情,把皇帝之前提高工匠地位、任命他们为少府寺官员、召集僧道等事,都说成纲常败坏。

  更有人对朝堂上实行的政策指指点点,认为该如何如何。甚至还弹劾朝堂大臣,认为他们没辅佐好皇帝。

  黄立极、施凤来、杨景辰、薛凤翔等和阉党有牵联的人,全都被骂了个狗血淋头。这些人面对弹劾,只能闭门待罪。

  面对这种情景,朝堂上很多大臣感到忧心。因为他们认识到,如果这件事不处理好,崇祯朝第一次君臣对抗,很可能就会到来。

  到时皇帝是用廷杖处罚官员,还是退居宫中不再参加朝会,对于当前的朝廷来说,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
  在经过万历后期和天启年间的混乱后,朝廷迫切需要一位明君,整顿当前局势。

  当今皇帝登极后,抚察罕、招海寇,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两个外患。很多大臣心中,都把皇帝视为一位有能力的明君。

  而且更让他们满意的,是当今皇帝虽然揽权,却又是舍得放权的,对大臣廷推廷议,一向都很尊重。甚至这段时间还有继续放权的意思,不但决定建国会,还把很多权力交给戡乱救灾委员会。

  再加上皇帝参考周礼重制礼乐,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,褒扬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。更是让大臣们有了立功动力,看到了世代富贵的机会。

  这些有能力的大臣心中,发自内心地支持当今皇帝。他们都想像江陵公一样,获得一块封地。

  开辟封地需要武将出力,他们对皇帝提高武人地位虽然有些看不惯,却没有公开反对。

  如今在朝堂上鼓噪的,大多是中低级的官员。这些人离成为贤臣和功臣还远,没有在皇帝的政策中获益。甚至很多人还因为磨勘法受到压制,难以快速成为大臣。

  尤其是科道言官,对此最是不满,很多文官在他们的带领下,从皇帝重视武人这件事,发起第一次反击。

  朝堂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,最初对此事乐见其成。但是在他们闹得越来越激烈、有发展成君臣对抗的面头后,这些人顿时坐不住了,聚在一起商议。

  袁可立的府上,成基命、李邦华、刘宗周等都察院的官员,董其昌、李若星、孔贞运、何如宠、李标、钱谦益等部寺高官,此时都聚在一起,商议如何应对。

  这些人都是东林党或倾向东林党的人,在文官中影响非凡。袁可立把他们召集起来,就是为解决当前之事:

  “成公,你是右都御史,有监察科道官员的责任。”

  “你说现在这局面,应该如何解决?”

  袁可立在和黄立极一起执掌戡乱救灾委员会后,如今隐隐和首辅并列,有插手其它衙门的权力。

  再加上他曾经协理三法司,当前三法司的格局,就是他确定的。

  成基命面对他的询问,没有敷衍塞责,认真想了之后,回道:

  “陛下曾多次嘱咐科道言官要更注重本职,纠察违法事件。”

  “如今这些文官不专注于本职,反而在朝堂大事上胡乱发言。”

  “窃以为应该考核,查查他们的本职事项是否做完!”

  这是一个办法,但是在这个时候实行,恐怕会引来科道言官的不满。认为他们是公然打击报复,钳制言官发言。

  所以袁可立让担任起居注的弟子先把这个意见记下,又问李邦华道:

  “李兄,你是左副都御史,负责在都察院协理院事。”

  “对当前的局面,有什么办法没有?”

  李邦华更是激进,直接就要拿掉那些官员的官位,说道:

  “陛下曾明确说过,朝廷三法司官员,以有地方司法经历者优先。”

  “但因为老人老办法,有许多从知县升上来的官员,被起复或任命为科道。”

  “这次闹事的毛羽健等人,多是知县出身。他们自以为治理过地方,对朝堂大事横加指摘,丝毫不讲证据,视三法司制度为无物。”

  “要我说,就该严格执行陛下规定,裁汰这些知县出身的科道官员。”

  这个提议,让众人大吃一惊,有些不敢相信。

  因为科道官员在二月选官时才被补满,如今要拿到知县出身的,几乎要拿掉一半。

  这让科道的职责,如何承担起来?

  但是李邦华说的也确实是个办法,朝堂上的大臣,对那些只会乱喷的言官也有些厌烦。

  他们本来还觉得皇帝不让知县补科道不符合以前惯例,但是在对比推官和知县出身的科道官员后,如今却感觉很有道理——

  毕竟推官是司法官,大多还注重证据和法律,写出的奏疏算是言之有据。

  知县出身的科道,则大多把自己视为朝堂大臣,在各种事务上胡乱发言。他们把风闻奏事的权力,发挥到了极限。甚至捕风捉影,勒索其他官员。那些官员不想被他们弹劾,只能破财消灾、或者帮他们办事。这种奇葩的事情,有良知的官员都会看不惯。

  朝堂上的大臣,这种事情早就厌烦了,甚至很讨厌那些自命不凡的小官。在皇帝指出科道官员的出身后,他们审视之下,发现这些人大多是知县出身。顿时就找到了目标,支持皇帝的政策。

  听着这些人的态度,袁可立看向董其昌和李若星,说道:

  “董兄、李兄,如今署理吏部尚书的杨景辰闭门待罪,这件事需要你们去办。”

  “你们说这些科道官员,应该转任何职?”

  没有像李邦华说的那样裁汰,袁可立只想把这些人调出去,不影响朝堂局面。

  董其昌在吏部不怎么管事,李若星道:

  “转任暂且不急,现在有一件事更迫切。”

  “光禄寺少卿周延儒,已经主动把非法收入上交,并且把自家财产申报,请求在所有官吏中推行这个制度。”

  “礼部尚书温体仁响应,已经要求礼部各衙门实行,以示清贵官员为官清廉。”

  “我已经打算把财产申报制度在吏部实行,避免他们在官员选任时徇私舞弊。”

  “科道官员有监督官员职责,更应该把自身财产申报。以免他们徇私枉法,辜负监察责任。”

  袁可立听得点头,也明白李若星为何这样做。因为李若星就是被皇帝以清廉选在吏部的,“民之一丝一缕,皆民之命也”这句话,现在都挂在都察院廉政总署里。

  在礼部主动申请在下属衙门中实行财产申报后,李若星作为以清廉著称的吏部官员,当然要立刻跟进。否则就可能被人讥笑,有坏了名声之危。

  袁可立如今负责戡乱救灾,同样也觉得选拔清廉的官员很重要。否则朝廷的救灾款拨下去,到不了灾民手里。

  眼看李若星有这个想法,他当即点头答应,要求在场官员,都推动官员财产申报。先拿科道官员开刀,查他们的底细。

  东林党的官员,有像李三才那样有贪污嫌疑的,但是大部分人,都标榜清正廉洁。就连家中豪富的钱谦益,在写出《恒产论》分散家产后,对财产申报这件事也很有底气。

  面对袁可立的要求,他们纷纷响应,这些人率先以身作则,前往廉政总署申报财产。然后以成基命为首,在都察院展开自纠,要求所有科道官员申报财产。

  这下科道官员再也顾不上在朝堂上兴风作浪了,因为他们的官位,正在受到威胁。

  这个威胁还不是被强权打压,而是以清查贪污受贿的名义。如果以这样的罪名被罢官,他们以后想起复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——

  毕竟因为劝谏被皇帝罢免是荣耀,但是带着贪污受贿的名声被罢官,可没有人同情他们。

  纵使有机会被起复,也要带着污点。

  所以他们一个个忙着处理自己的事情,消除潜在祸端。

  朱由检这个皇帝没出面,朝堂上勇于任事的大臣,就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。

  科道官员的风头,彻底被打压下来。

  这让深居宫中,故意避开这件事的朱由检很是满意,认为以袁可立为首的文官,通过了他的考验。

  这些人既没有和科道官员一起威逼皇帝,也没有趁机排斥阉党残余官员,大多在用心做事,解决朝堂上的问题。

  这让朱由检觉得,可以更信任他们,让他们治理国事。

  而且最让他舒心的,还是袁可立等人用自己制定的制度,解决科道官员。

  这让他之前趁着权力真空时制定的各项制度,开始得到推行。以后在实践中会更加完善,逐渐成为定制。

  这对朱由检来说,是更重要的事情。

  毕竟他这个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、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,最重要的还是确立制度,让各级官吏执行。

  袁可立等人推行财产申报解决科道官员,很合他的心意。

  所以在这起风波解决后,朱由检以主持明法科、招抚海寇等功劳,为袁可立加从一品弼政大臣衔,进一步明确他的地位——

  除了黄立极这个辅政大臣之外,没有人在朝堂上的班次能排在袁可立前面。

  可以说,他现在可以看做次辅,在首辅黄立极不怎么管事的情况下,更是能通过戡乱救灾委员会,拥有首辅权力。

  群臣不管认同或不认同,都要把袁可立视作辅臣、当做事实上的首辅看待。

  因为袁可立和东林党的亲近,东林党的臣子大多能够接受他,认为袁可立相比黄立极,要更容易接受。

  不过也有人埋怨韩爌,认为他不该拿捏。以至于皇帝等不及,任命袁可立统领群臣——

  如果韩爌来京,以他大学士的身份,会更名正言顺。

  阉党残留的官员则不然,他们大多感到庆幸。认为韩爌不上任最好,免得东林党势大,把他们排挤出朝廷。

  袁可立之前在朝堂上曾和他们一起任事,起复后也没有趁着他们落难发起攻击,获得了他们的认可,支持他为辅臣。

  中立派出身的袁可立,凭借自身的操守和能力,成功得到了大多数臣子认可,成为朝堂核心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toulan8.com。偷懒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toulan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